上海闵行区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

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当前位置
菖蒲寄情,瓦当守真--画家董妙正
来源: | 作者:毛国伦(著名画家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文史馆馆员、上海松江程十发纪念馆馆长) | 发布时间: 2019-04-29 | 456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【菖蒲寄情,瓦当守真】

野草,沪上“瓦当”、“菖蒲”画家董妙正的笔名,取名见义,小草很普通,随处可见,生命力却极其旺盛,的确很像董先生的为人行事一样。不张扬、不高调,办事执着、担当,待人随和、亲近,实看其一生的足迹,从90年代末起,始终在艺术这个圈内坚守。就凭着这股满腔热爱与执着,令他广交了海内外各界人士和艺术爱好者、书画家、收藏爱好者。

董先生还一直充当着“红娘”的角色,其创办的不定期,供业内交流的《艺术家报》,不余遗力地推广中华传统艺术,报纸虽小,竟颇有影响,成为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书画家切磋交流的平台。后来,在他的牵线搭桥下,让不少国内书画艺术家走出国门,赴美国、加拿大、葡萄牙、法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、台湾等地举办展览,尽力弘扬中华书画艺术,被誉为“文化友好使者”,并获得海内外各类奖项,多达60多起。这些经历的积累,终于促使董妙正先生的艺术生涯发生了壇变。幼小就喜欢涂涂画画的他,从70年代中期,在学校就学时,接受校方领导派选创作漫画题材宣传画起,已达40年,近些年来,董先生开始潜心于自我创作水准的提升,


  由于长期与不同艺术风格的书画家们有着创作上的交流,给予了董先生太多的参考与灵感机会。博采众长,兼容并蓄,自成一格。董先生经历了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的痛苦过程。欣慰的是,董妙正独辟蹊径,专攻菖蒲画以及頴拓秦砖汉瓦艺术一系列,获得不少画坛前辈的赞扬和市场认可喜爱。爱上画菖蒲,董妙正认为菖蒲不起眼,但菖蒲耐苦寒、安淡泊、无媚态的品性深深吸引了自己,故而笔下的菖蒲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象征。观野草的
“菖蒲”系列作品,往往有山石、茶壶、书籍来衬配菖蒲,构画用色简洁,却虚实相融,寓意深远,清新有韵。画的是蒲草,吐露的却是画家对生活与理想的追求。观
董妙正颖拓作品:“水墨拟之,别有情趣也”。

著名书画泰斗陈佩秋也曾在他作品题写“菖蒲情”致以关心和肯定。

颖拓艺术,是民国著名书画金石篆刻家姚茫父所创,与用拂按方法的传拓不同,颖拓是把要拓的原物放在一边,直接取笔在纸上画、抹、点、拓,作品与原物在似与不似之间,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董妙正前几年在马来西亚文化交流时,与当年徐悲鸿下南洋时,曾拜师著名教育家、国学家、诗翁管震民老先生的家属得以相识相交,有缘亲睹拜读到管老夫子的遗墨及颖拓作品,后又喜得姚茫父刻制的一方墨盒,由此产生极大的兴趣,并痴迷于其中,不能自拔。在创作颖拓作品中,董妙正善于用枯笔的画法将断缺、残勒表现得惟妙惟肖,又能巧妙地把菖蒲置于其中,给颖拓作品注入了一股灵动而清新的气息。当西泠印社副社长、著名金石篆刻家童衍方看到董妙正先生作品后,不仅欣然写上书题“茫父之韵。妙正先生,頴拓得范父之韵,金石气盈然而且由衷地表示当今书画爱好者,只知拓碑、画碑,对颖拓了解了并不多,海上能有钻研颖拓艺术者,实为难得。

无论是画菖蒲,还是颖拓秦砖汉瓦,在董妙正笔下的画面都是朴实的,但难得有古时文人画的气息。董妙正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一种高远的情怀以及操守,他成功做到了,但还在继续,正像董先生所说:梦想从幼小起,而追求完美的梦想是无尽头的,成功是个交代,追求还将继续……。

【作者】:毛国伦(著名画家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文史馆馆员、上海松江程十发纪念馆馆长)2019.

公益人物